63.需要提醒的是,癔癥型人格障礙很可能是抑郁癥等癥狀的前兆,因為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就是不能接受不完美的事物,所以出現(xiàn)癔癥的同時,亦要當心抑郁癥發(fā)作危險。
64.癔癥性人格障礙的移情焦點療法
65.
66.移情焦點治療是主要用Kernberg在發(fā)明的治療癔癥性人格障礙的動力學療法,一開始的名字叫做表達性心理治療。后來在1990年代Clarkin等人把這種療法系統(tǒng)化,手冊化,便于臨床操作,并且改名為移情焦點治療,并作了療效研究。基礎理論主要是Kernberg等人有關邊緣人格結構的精神分析理論以及相關的精神病學的理論。
67.基礎理論
68.人格結構分為根據(jù)身份認同彌散,現(xiàn)實檢驗能力,以及原始防御機制存在的程度分為三種類型:
69.1)神經癥性人格結構(NPO):身份認同穩(wěn)定,現(xiàn)實檢驗能力好,原始防御機制不占主要地位,主要是防御機制以壓抑為核心。多見于癔癥型人格障礙,強迫性人格障礙,和抑郁(受虐)型人格障礙。
70.2)邊緣性人格結構(BPO):身份認同彌散,能夠保持一定現(xiàn)實檢驗能力,但是在應激條件下可出現(xiàn)現(xiàn)實檢驗能力喪失,原始防御機制為主。包括了邊緣人格障礙,自戀人格障礙,分裂樣和分裂型人格障礙,偏執(zhí)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和依賴型人格障礙。
71.3)精神病性人格結構(PPO):除現(xiàn)實檢驗能力喪失外,其他特點和BPO相同,包括精神分裂癥等重型精神病患者。
72.二)治療原理
73.TFP有關BPO患者的心理病理學原理簡單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
74.1)早年的創(chuàng)傷體驗造成患者們神經生化的改變,主要是神經遞質系統(tǒng)的失調。從而使患者們容易激活攻擊性和抑郁情緒,以及對某些刺激過度敏感。這些生物學改變鑄造了患者們的氣質基礎,同時在此基礎上,患者們與重要養(yǎng)育者的攻擊性客體關系被內化,形成了BPO患者的自體和客體表象。
75.2)內化的攻擊性灌注的客體關系決定了患者們前俄狄浦斯期的固著,并且主要使用分裂和投射認同等原始防御機制來保護好自體-客體不受到攻擊性的損害,這樣在心理發(fā)育過程中,逐漸形成 了身份認同彌散的癥狀。
76.3)在此時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復內化的病理性客體關系,從而造成了人際關系的困難。特別是在和治療師的移情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通過治療師對移情的處理,患者能夠整合那些分裂或投射出去的心理成分,從而獲得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