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的精神分析理論
Abraham:第一個考慮抑郁癥病因學的精神分析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Karl Abraham。因為最早有關精神病理學的精神分析的模型是建立在驅力理論基礎上的,尤其是力比多釋放受阻或釋放模式的變化。因此,Abraham 早期的著作主要涉及力比多釋放區(qū)和固著的過程(見Abraham 1916/1960,1924/1960),這一點不足為奇。他最先是從臨床上觀察到抑郁癥病人似乎更多地反映出口欲期的問題,具體而言,他們會拒絕進食和與之相反--利用進食(尤其是進食甜食)來消除抑郁。Abraham 認為這些表面上相互矛盾的帶有進食問題的憂郁象征抑郁病人固著于口欲期滿足,這種口欲期的滿足是病人在兒童早期頗具影響力的體驗并且導致了病人成年后有抑郁傾向。
Abraham相信有些嬰兒具備一種素質性結構(比如,在口腔粘模內(nèi)有更多的神經(jīng)末梢),這使得他們比一般人有更強的口腔性欲。這就好比一把雙刃劍,因為盡管有更大的潛力去體驗口腔區(qū)域的快感,但也更難以獲得滿足和控制心理上性的正常發(fā)育。這樣,由于力比多釋放區(qū)域從口腔自然的進化到肛門,然后到性器,最后到是生殖形式的釋放,那些結構上脆弱的兒童就保留了一種素質使他們成年后在遇到應激事件時會退行到口欲期的行為模式以獲得最大限度地滿足,并重新建立安全感。然而,Abraham 感到結構特征對于口腔的影響本身并不足以解釋抑郁的傾向性,但口欲期的兒童(the oral child)在兒童期必定經(jīng)歷了一種至關重要的失望體驗。這種失望或許是一種兒童所經(jīng)歷的正常的發(fā)展階段,它的強度比一般的失望要大,例如:兒童意識到自己并非媽媽唯一的愛,或者他們對愛產(chǎn)生一種病理性的失望,比如當媽媽不再愛他們的時候。Abraham 認為這種失望發(fā)生在Oedipus 情節(jié)解決之前是關鍵的,因為如果順利地完成了Oedipus 期的發(fā)育任務,對母親的力比多欲望就會削弱,伴隨著的是對母親不夠強大的失望。Abraham 得出結論:存在這些易感因素的成年人很容易被愛的失望體驗所激發(fā)而患抑郁。
在弗洛伊德發(fā)表《悲傷與憂郁》(弗洛伊德,1917[1915])之后,Abraham 將攻擊性和敵意融入到抑郁癥理論(Abraham,1924,1926)中,從而擴充了他獨特的以口欲期(oralirty)和力比多為重點的論點。簡言之,在病人面臨失望和拒絕時會感到不被人愛,這是一種復雜的情緒狀態(tài),它包括激活了兒童期的一種恐懼,即懼怕不可接受的力比多和攻擊性沖動會趕走客體從而威脅到他獲得滿足和安全感。正是這種對于被愛和愛的焦慮促發(fā)病人退行到了口欲期,在此階段病人以前曾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這樣,病人企圖通過退行到口欲期來以兩種方式抵御抑郁:1、通過獲得快樂;2、通過口欲期的整合(oral incorporation),牢牢抓住喪失的客體,包括現(xiàn)在的客體和兒童期幻想中喪生的客體。Abraham 認為他有充足的,建立在病人的幻想和夢的基礎上的資料來得出結論,即口欲期的整合不僅用以緊緊抓住客體,而且也破壞和吞噬它(即釋放病人施虐性的攻擊驅力)。這樣,矛盾的愿望在抑郁癥的臨床現(xiàn)象學中得以闡明,即,吸收一切事物的愿望(抑郁病人的貪食、要求多)和破壞的愿望(可作為拒絕吸收一切事物的防御,如拒絕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