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一個因素,并不是全部內容。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備的一種心理特征,所以并不是說只有缺乏主見的人才會被催眠;同時,根據催眠學界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現象產生的第一層次是物質層次——腦神經系統(tǒng)功能;第二層次是個人心理活動的接受情況。由此看來,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腦神經系統(tǒng)功能狀態(tài)良好,心理活動功能強效率高而且敏銳的人,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質好、感受性敏銳的人越能夠從催眠中獲得好處,而過于年幼的兒童和過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能者因為腦神經系統(tǒng)功能狀態(tài)不佳而難于被催眠。 6、問:催眠對心理健康會不會有不良影響? 答:催眠術本身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心理調整和治療技術,只要施術者規(guī)范操作,不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即便催眠后有感不適,也能在下一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會給受術者留下“后患”。當然,由于催眠術的特殊性,在實施催眠,特別是帶有心理治療和訓練內容的催眠時,應該由接受過專業(yè)訓練并有實踐經驗的催眠師實施催眠, 在催眠中,還有不少即使在學理上也是難以解釋的神奇現象,例如感覺超敏現象(催眠師如果暗示被催眠者正有一塊燒燙的金屬放在他的身上,那么被催眠者的皮膚上就會真的出現燙傷的痕跡)、行動和知覺的分裂、記憶的恢復和催眠后遺忘癥等催眠狀態(tài)中常規(guī)出現的現象。這也就是催眠術為什么富有刺激性與挑戰(zhàn)性的地方,也是迄今為止仍難以被學術界完全接受的原因之一。 乍一看催眠給人以神秘、魔術般的印象,這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認真研究一下催眠就會知道,催眠不是像魔術、占卜那樣虛幻的東西,也不僅僅是催眠、被催眠這一單純的過程,實際上,它有著非常嚴密、完整的理論,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大有作為的科學。
上一頁 [1] [2] |